盐城市城市更新实践案例①‖老火车站重披“盛装”华丽转身

发布日期:2024-03-01 09:13 字体:[ ] 浏览量: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地方实际,坚持全局谋划更新,全域系统推进,全面争创示范,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助力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积极发挥试点探路作用,多维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路径。全市共10个项目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数量全省领先。为及时复制推广更新经验,我市编制了《盐城市城市更新实践案例集》。 

实践案例 项目一

盐城市湿地公园和湿地博物馆建设

创新特色

为弘扬湿地文化,将老盐城火车站改造成一座以宣传湿地文化与科普为主题的博物馆,向全世界展示盐城市对滨海湿地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该项目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并获得第四届“Pro+Award普罗奖”、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化工地、江苏优质工程奖“扬子杯”、江苏省绿色示范工程、中国钢结构金奖、中国防水协会金禹奖、中信协BIM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案例概况

由湿地博物馆、火车博物馆、酒店、会议中心、博物馆附属设施、地下室及其周边外场工程等组成,总用地面积约18.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8.5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3.77万平方米,容积率约0.37。

更新内容

项目保留老火车站原有框架,结合盐城红色文化、湿地文化特色,统筹谋划更新。改造成的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系全球首个全面展示黄海湿地生态区域自然人文的主题馆。并将原高铁线东侧堆土场与周边河道及防护林,改造成湿地博物园,形成全面展示地区湿地保护成效的开放平台。

更新经验

延续文脉

延续城市湿地文化、延续火车站原有符号和空间,延续一段城市记忆。湿地博物馆有其自身的湿地文化,而保留原结构空间的老火车站又要承载着近二十年的城市记忆。将湿地文化、城市记忆这两种元素进行有机融合让原火车站完成华丽转身。保留原建筑结构与轮廓,仅仅更新屋面,延续建筑记忆的同时保证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


建筑重生

保留原火车站主要空间和主要形象,通过更新改造,塑造形成轻盈飘逸的城市地标形象。更新后扩大了建筑面积,满足湿地博物馆功能需求;新增酒店和会议中心,增加土地开发价值;新建地下室和地下车库,扩容基础配套设施,提高能源设备和后勤设施的强大支撑,为城市注入新生动力。

技术创新

博物馆为三层,部分设备夹层,建筑面积为18573平方米,建筑高度37.8米。主体结构采用混凝土框架/钢结构框架;上部屋盖为双层网壳+加强桁架肋的超大跨钢结构,与南北侧圆管格构柱形成整体屋盖系统,钢结构高37米,最大跨度220米,为国内钢结构最大单跨。

实施成效

减碳成效

通过设计优化,使用拆改加固技术后,本项目避开全部拆除和重建的环节,给项目建造节省了约180天的周期,减少固体建筑垃圾排放约80000吨。突出了湿地博物馆的湿地主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绿色环保

项目与东侧湿地博物馆园通过开挖和疏浚,将原有河流、人工内湖、垛田水系等水系彼此相连、相互贯通,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增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既表现了地方区域经济植物的特色,又通过大量水生植物种植,实现了雨水滞留、雨水净化、吸纳多余降水等海绵城市的典型特性。


科技创新

整个项目中涉及专利13项,其中5项发明、8项实用新型、国家级工法1项、省级工法2项、核心期刊论文9篇、QC成果6项,其中省级5项;科技研发2项,其中超大跨双曲圆弧钢结构展馆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打印 关闭